當連片的草山逐漸由黃轉枯,條塊狀的莊稼地在收獲后靜待來年的消息,人們在豐收之后的喜悅中,期盼著一場瑞雪。
寒冬時節,經歷了繁忙的采摘季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大格勒鄉迎來了一年中為最清閑的時節,乘車行駛在鄉間小路,遠處的一行行楊樹和連片的枸杞林,守望著冬日的圖景,也孕育著來年的希望。
“別看現在村里冷冷清清,那是因為好些村民都在城里買了商品房,忙完采摘季后,都跑進城里‘貓冬’去了!12月1日,與記者同行的鄉黨委書記王壽邦說,每年5月到10月,來自全國各地的近萬名采摘工便會涌入大格勒鄉,那可是全鄉最熱鬧的時候。
靠著枸杞,大格勒鄉從瀚海戈壁無數普通鄉鎮一躍成為柴達木盆地的“明星鄉鎮”之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這無疑為大格勒鄉今后的持續發展指明了一條康莊大道,在大格勒鄉的干部們看來,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讓農業增效、讓農民增收,單打獨斗式的發展模式很難讓特色農產品形成品牌,只有大家抱團取暖,才是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的法寶。
“早些年,大格勒鄉枸杞市場認知度不高,再加上沒有完整的產業鏈,一直未能形成規;。為此,我們一方面將‘杞紅小鎮’作為黨建品牌來抓,形成村幫村、戶幫戶的良好發展局面;另一方面,加大項目招商引資力度,推動‘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種植經營模式,提高枸杞經濟效益,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已有多家從事綠色有機枸杞及相關農產品研發貿易企業入駐大格勒鄉!
王壽邦說,正是這些企業在枸杞種植、產品研發等方面為廣大種植戶帶來新技術、新理念,不斷提高枸杞產品的附加值。如今,全鄉枸杞種植面積達到1172公頃,總產量達4000噸,枸杞花蜜、枸杞茶、枸杞飲料、枸杞雞蛋等精深加工產品相繼推向市場,枸杞產值近1.05億元,全鄉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萬元。
隨著地里枸杞逐年豐收,紅彤彤的果實實打實地撐起了村民們的“錢袋子”,大格勒鄉在步步前行中悄然發生著改變,村民腳下的路也日益亮堂起來,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在大格勒鄉查那村,今年50歲的魏岳是為數不多留在村里過冬的人,習慣了在地里摸爬滾打的他住不慣城里的樓房,自家那片枸杞地成了他濃濃的鄉愁。
“兩個兒子都回市里了,好幾次打電話要來接我,都被我拒絕了!绷晳T了鄉村生活的魏岳,冬日的午后沏一壺茶,炕一鍋洋芋,就是最幸福的時光。
已經種了13年枸杞的魏岳,一手修剪枸杞枝絕活兒讓他成了村里數一數二的種植能手。
“農活里面都是‘大學問’,別看一株小小的枸杞樹,修剪好了一年能多產出不少枸杞呢!”指著自家地里的枸杞,魏岳洋洋自得地說:“修剪枸杞講究個截面大、樹形穩,你看我家的枸杞,是不個個‘精神抖擻’!
魏岳告訴記者,今年他家收了黑枸杞180公斤,紅枸杞6230公斤,大概算下來利潤將近有10萬多元。
雖說每年的價格也有些上下波動,但枸杞的收益對魏岳家而言,已顯得十分豐穩。
和魏岳一樣,從枸杞種植中嘗到甜頭的龍羊村村民王珍,把兩個在外打工的兒子叫了回來。然后把田交給了兄弟倆,又給他們張羅上了媳婦,并且還給每人買了十幾萬元的汽車。正在哄孫兒的王珍說,要不是這幾年種枸杞掙上些錢,我就得愁死!
談起身邊生活環境的變化,王珍覺得村里的道路直接延伸到了田間地頭,每天干活電動車一騎就到地頭了,很是方便。還有就是村民們素質也提高了,垃圾不再往渠道里傾倒了,而是倒入垃圾箱中了,鄉村道路都變得很干凈,大家住起來也很舒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錢袋子”鼓了之后的大格勒鄉這些年先后實施了交通、水利、環衛、綠化、亮化、高原美麗鄉村及水源地光伏提水等項目的建設,逐步改善了全鄉的硬件設施。特別是,每個村除了定期組織黨員和村民大掃除外,還雇了專人進行日常的衛生清掃,保證環境衛生的清潔。
枸杞改變了大格勒鄉百姓的生活方式,但如今他們已不滿足于單一的枸杞種植。
“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蓖鯄郯钫f:“通過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大家的思想觀念也開始轉變了,現在越來越多的村民都明白,只有枸杞的品質好了才能有銷路,有銷路才能為品牌打造開辟道路,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新任務、新目標,大格勒鄉今后的發展還需破解項目定位不夠精準、發展不平衡、缺乏專業技術人才等難題!
為了減少枸杞價格波動對村民收入的影響,大格勒鄉積極轉變思路,高端定位枸杞品牌成為大格勒鄉下出的先手棋。
在現有產業布局基礎上,整合現有種植資源,采用“政府+企業+股份制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統防統治,持續推進集中連片的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和有機枸杞種植基地認證工作。
逐步退出存在污染、品種退化枸杞種植地,積極推行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試點行動,適度發展枸杞管理、果實采摘、智能化水肥一體集成以及清洗分級、包裝、保鮮儲藏機械化技術,引進和培訓農機技術、操作、維修等專業技術人才,已經建成大格勒鄉國家級綠色枸杞產品特優區,“杞紅小鎮”枸杞品牌也已享譽國內外。
借一株枸杞,大格勒鄉經歷了從理念到實踐的轉變遞進,鄉村振興這場深刻改革,正在群眾的心田上扎根結果,訴說著甜蜜的話語。
記者感言:惟創新求變者勝
在大格勒鄉的采訪,記者切實感受到,這里的“新”,是實實在在的。
產業模式新。大格勒鄉重點培育了一批家庭工廠、手工作坊和鄉村車間,發展烘干、儲藏、去雜等初加工,同時引進精加工企業就地取材,積極開發枸杞果酒、枸杞粉、枸杞黃酮、枸杞籽油等高附加值產品,實現對枸杞的“吃干榨盡”。
產品品種新。大格勒鄉早早認識到有機產品在未來枸杞市場中的分量,提前一步將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和有機枸杞種植基地認證工作放在首位,改善枸杞品種,推行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使得有機枸杞種植面積逐年增加,有效應對了枸杞價格波動對農民增收產生的沖擊。
采訪過程中感受最深的莫過于,枸杞對于大格勒鄉,已不是一個單純的物種,而是在深扎根須中與這塊土地,以及這塊土地上的民眾,締結著的深厚情感紐帶。
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潔凈的空氣、遼闊的土地、純凈的水質,得益于大格勒鄉天然的地理優勢,枸杞對大格勒鄉的選擇,或說大格勒鄉對枸杞的選擇,既是物種的造化,也是對一個合宜的“家園”的皈依。
然而,市場的冷熱就像是一張多變的面孔,不規范的發展、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讓大格勒鄉枸杞產業也曾經歷了一段“難熬”的光景,產業一度陷入困頓。
困頓不止發生在大格勒鄉,在全省枸杞產業發展走到“十字路口”之時,青海省政府及時出臺了《加快有機枸杞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青海省有機枸杞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2年)》等一系列實施意見和發展規劃,2019年開始實施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促進枸杞產業發展條例》,首次將枸杞質量體現在立法中,明確生產、加工枸杞及其產品過程中,禁止使用焦亞硫酸鈉及其替代品。
查那村村民陳玉蓮說:“品質是我們對抗價格波動的法寶,堅決不能為了求產量添加藥物!倍坭绞袌鲆苍谶@一年開始回暖。
勤勞樸實的大格勒鄉人在面對“寒風”“烈日”中沒有割舍的“枸杞情緣”,如今正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大格勒鄉如今的累累碩果告訴我們:振興發展,離不開改革創新。惟求變者進,惟創新者強,唯創新求變者勝。